卷首语《坚守,是一种责任》 在新年的钟声里,作别不寻常的2020年。这一年,给我们留下太多关于伤痛的记忆,也让我们在灾难中聚集了更多坚守的力量。劫劫长存,生生不息。我们这样走过了一年,也曾这样走过十年、百年。坚守,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血液中不变的基因,令我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为国宝级文物和建筑,故宫始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1928年,针对国民政府委员提出的废除故宫博物院、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的议案,“故宫掌门人”马衡等五人据理抗争,最终,故宫博物院得以完好保存。五年后,为避日军炮火,马衡带领大家开始了一场为期十四年的“文物南迁”。漫漫长路,烽火连天;筚路蓝缕,只为国宝安然。1947年,文物安全抵达南京后,故宫文物又面临着被运往台湾的命运。马衡竭力反对,最终没有一箱文物被运走。他用自己的坚守,践行了“文物在人在,文物亡人亡”的誓言。 “本有蚕桑礼田野,行看衣被遍寰瀛”。一百年前,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和困顿中挣扎的蚕农,蚕丝专家费达生做出了农业救国的人生选择。她尽自己所能,为江南一带的蚕农提供技术支持和贷款担保。培育良种、引进设备、开发市场……无数个春夏秋冬,她埋首于蚕丝生产一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蚕花姑娘”。在一百年的人生中,这位“中国丝绸之母”“现代黄道婆”,将全部身心付诸一生热爱的事业,坚守着对蚕丝业的一世情,不管多难,从不离弃。 进入新世纪,国外前沿的教育吸引着众多学子出国求学,在异域谱写成功的人生。2008年,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却逆风而行,毅然放弃在美的身份地位和优渥生活,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十年后,为了实现办一所与世界顶尖大学媲美的中国大学的梦想,施一公又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之职,全力以赴筹办西湖大学。“大牛”科学家施一公两次请辞的背后,何尝不是一个海外赤子对信念的坚守?! 坚守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有了这份责任,我们的人生便有了勇往直前的力量,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也便有了旺盛的原动力。
李辉,出生于湖北随州,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工作,也在《新民晚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副刊上开设专栏。他还出版有《萧乾传》、《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巴金传》、《黄苗子与郁风》、《传奇黄永玉》、《沧桑看云》、《陈迹残影》、《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等传记与随笔集。
回到清华的施一公,比在普林斯顿时玩命多了。他要创建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要创立生物结构实验室,与此同时,每年还要至少为学生讲一百节课。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会亮到夜里两三点,大年初一他都会出现在办公室。他将自己的睡眠时间缩短到平均每天不到六小时。
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充满了激情。在美国,讲课是他的工作;而在国内,面对讲台下的学生,他总有一种要倾囊而出的感觉,总想把自己知道的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因为他的热忱,学生们非常崇敬他,亲近他,叫他“大牛”“老大”“老板”,无论叫什么,他都高兴地应答。
比起教给学生知识,施一公更注重教学生做人。在和学生接触中,他总是给他们灌输家国理念,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清华的学生一定要健健康康地为国家工作五十年。
读高中时,施一公就是学校的长跑运动员,从八百米到一千五百米,再到三千米,他都跑过。进入清华大学后,由于清华大学的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五千米到一万米,他还在清华大学的校运动会上创下竞走项目纪录,一直到他毕业,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为给学生做表率,也为了增强体魄,施一公又开始每天早晨在清华园中跑步。途中,他常会拉上碰到的学生和他一起跑,一边跑一边聊天。他的这一举动,带动了许多学生和他一起跑,加入到“健健康康为国家工作五十年”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