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勇敢,前行》 有人说:“在劳动和创造领域里,不要担心大胆和奋不顾身。”也有人说:“勇气是衡量灵魂大小的尺度。”本期传主中,不乏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奋力求索的勇毅之士。 自青年时接触古籍起,沈燮元便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古籍保护事业。为丰富馆藏,他遍访民间,搜集大量珍贵善本。为参与大规模的编书工程,古稀之年的他离家十年,其间几乎没有回过家。近百岁高龄时,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工位”,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你不管大事小事,要有贡献。”终其一生默默地在一个少人关注的领域踽踽独行,这是一种真正的勇敢。 为清华大学历史学科建设做出奠基性贡献的蒋廷黻,感时忧国且注重实干。从政时,面对官场污浊,他没有退缩,而是投身其中,倡导“改革”,直言“圆滑、通融、敷衍以及什么消极、清高,都应该打倒”。治学时,他呼吁知识分子不应“独善其身”,而要积极行动起来:“做事的人,我们要拥护,要崇拜……”在他身上,“学问”和“事功”融合为一,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女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谢长达终生热心公益事业,她认为女子与男子同样肩负爱国强邦的责任。为此,她敢为人先,积极筹办“放足会”,呼吁女性放足,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之先河。同时,她也深知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创办了被誉为“才女的摇篮”的振华女校,成为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 从最初的一张床位到学科成立,从ICU的种子撒遍中华大地到重症医学比肩欧美、领跑全球,陈德昌几十年如一日,突破重重阻碍,艰难跋涉,终摘下“重症医学”这颗星。他确信:“缺乏学术上的远见和开拓新领域的勇气,不是协和精神。引进危重病医学,建设ICU,有利于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这才是协和精神。” 功成名就后的吴文俊并没有停下脚步,年近花甲仍毅然开始攀登数学机械化这座自己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终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人工智能先驱”。还有在南京大屠杀暴乱中拼死求生的唐广谱,一辈子保持突击队员本色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他们都怀有一颗勇敢的心,在各自生命中奋力留下一抹亮色。 带着勇气前行,才会拥有与挫折抗衡的力量,才能突破重重阻碍,抵达自己追求的心之彼岸。愿你我都能够开辟怯懦和鲁莽的中道——勇敢,前行。
王晓华: 民国史专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近年出版有《黄埔恩怨》《黄埔军校的将帅们》《肃奸》《大红大黑周佛海》《蒋介石家事与国事》《下野——最后的权谋》《将军在黎明前死去》《76号魔窟》《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等书。2015年,主编和撰写的《抗战中的国际友人》《回望东方主战场丛书——汉奸现象剖析》两本专著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选题目录”的一百本图书中。
刘宜庆:青年学者,作家,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半岛都市报柳已青工作室主任。致力于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关注民国军政人物。以同情了解之文笔,书写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发现省察之目光,聚焦民国军政人物的谜局。已出版《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红尘往事:民国文人婚恋传奇》《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等多部著作。
2023年3月29日,一位虚龄百岁的老人驾鹤西去。弥留之际,他最牵挂的就是即将付梓的《士礼居题跋》。这部八十万字的皇皇巨著,是他为中国版本目录学、文献学留下的学术绝笔。
他就是版本目录学家、被称为“南图扫地僧”“古籍活字典”的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沈燮元。
“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买古书,一件是编目。”自青年时接触古籍起,沈燮元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古籍保护事业。为丰富馆藏,他曾遍访民间,搜集了大量珍贵善本。如今,南图(南京图书馆)十大“镇馆之宝”中,有两件就是经他之手买入;因文献功底扎实,他历时十八年,参与编撰了被学术界称为“扛鼎之作”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作为主编之一,1995年,文化部授予他“特殊贡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