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介绍了在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等五种媒体的传播特点、语言特点及在具体生活情境事例中,广大中小学生如何去阅读、写作与检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和生活中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本书聚焦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写作与检测,将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体验语文生活。
袁远辉:导读教育倡导者,广东省特级教师,普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实训导师,浙江师范大学浙派语文研究中心研究员,燕山大学《教学研究》专栏主持人,广东省河源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多篇论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期刊全文转载,出版专著《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爱好》,主编书籍60多部,主持的2个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被评为优秀等级。
—网络媒体
1.1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1.2网络媒体的语言特征
1-3 网络媒体语文测试
二平面媒体
2.1平面媒体的传播特点
2.2平面媒体的语言特征
2.3平面媒体语文测试
三电视媒体
3.1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
电视媒体的语言特征
电视媒体语文测试
四广播媒体
4.1广播媒体的传播特点
4.2广播媒体的语言特征
4.3广播媒体语文生活测试
五户外媒体
5.1户外媒体的传播特点
5.2户外媒体的语言特征
5.3户外媒体语文测试
六信息时代的写作
6.1写作训练一
6.2写作训练二
6.3写作训练三
6.4写作训练四
6.5写作训练五
6.6写作训练六
6.7写作训练七
6.8写作训练八
6.9写作训练九
6.10写作训练十
6.11写作训练十一
6.12写作训练十二
6.13写作训练十三
6.14写作训练十四
6.15写作训练十五
6.16写作训练十六
6.17写作训练十七
一 网络媒体
1.1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1.1.1什么是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1.1.2网络传播的优势
A.信息多元化.
网络信息中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不像网络上单一的flash、视频、音频等形式那样,而是通过组合的应用配以精彩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互动参与的欲望,这是单一的技术表现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也是网络信息对读者的吸引力所在。而正是基于此,网络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在阅读内容、感受网络的感观刺激。网络信息涉及到了游戏、时尚、服饰、汽车、音乐、体育、影视等多个行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网上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如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贴子向世界范围公布。
在电子公告板上,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下贴帖子,参加讨论。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聊天室的性质也是匿名的。在聊天室里,每人都可以有一个化名,一群人就象入坐酒巴一样,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性,在中国是不可以公开讨论的,但通过Usenet,你不难发现许多谈性而不用色变的场所。
B.表现形式立体化.
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
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新闻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闻信息量及阅读空间,它一方面通过内容安排、结构选择等方式,使新闻报道达到了"最佳状态",便于读者获得立体认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新闻;另一方面,读者的意见或态度可及时反馈给传播者,读者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从而使新闻的立体传播效果,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演绎。
网络新闻顺应信息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心理,改变了传统媒体多年不变的新闻传播方式,把新闻展示方式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层次化。这的确是新闻传播媒体的一个伟大进步。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速度的不断加快,作为其直接产物的网络新闻,将以其立体化传播模式的独特的魅力,给广大读者提供更为方便、更加快捷的信息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网上读者。
C.传播互动化.
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双向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构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