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璀璨夺目,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永恒而无与伦比的两座艺术高峰,代表着传统文学的最高成就滋养着后世无数文人雅士、稚子学童。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苏轼、柳永、陆游、辛弃疾……这些天才诗人,不断地把诗词艺术推向高峰,向汉语贡献了优雅、诗意、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成为民族语言积淀的一部分。 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中国社科院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编撰了《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10卷)套书,《陆游集》是丛书中的一卷,精选了最能代表陆游创作风貌和水平的诗作,风格多样,涵盖了陆游创作的全貌。
主编简介
陈祖美 山东青岛平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秦少游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唐宋诗词等古典文学研究。
主要编著有《两宋名家词选注丛书•淮海词》《古典诗词名篇心解》《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李清照评传》《谢灵运研究丛书•谢灵运年谱汇编》《李清照新传》等十余部,待结集论文百余篇,曾参与《中国诗学大辞典》《唐诗大辞典》等多种工具书的编撰。
编撰者简介
高利华,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执行主编,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陆游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绍兴市陆游研究会会长,浙江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出版有《亘古男儿——陆游传》《越文化与唐宋文学》《越文化散论》和《越文学艺术论》(合著)等。
寸心如丹·位卑未敢忘忧国
灌园
塞上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
书愤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夜读兵书
金错刀行
关山月
陇头水
老马行
感事六言
梦里关山·铁马冰河入梦来
绝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梦中行荷花万顷中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
梦范参政
沈园鸿影·灯暗无人说断肠
余年二十时(二首)
沈园(二首)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
夜闻姑恶
春游
禹迹寺南
钗头凤(红酥手)
酒醉无言·诗魂恰在醉魄中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对酒叹
长歌行
草书歌
醉倒歌
梅香如故·为爱名花抵死狂
花时遍游诸家园(选二)
梅花绝句
泛舟观桃花(二首)
梅花绝句
卜算子·咏梅
军中足迹·远游无处不销魂
泛瑞安江,风涛贴然
剑门道中遇微雨
楚城
过灵石三峰
黄州
哀郢
南郑马上作
兰亭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饭三折铺,铺在乱山中
故土小园·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园
秋日郊居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四首)
阿姥
山村经行因施药
春日杂兴
游山西村
秋晚闲步,邻曲以予近尝卧病,皆欣然迎劳
稽山行
思故山
赛神曲
夏日六言
月下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
鹊桥仙(一竿风月)
听雨忆人·小楼一夜听春雨
陈阜卿先生为两浙转运司考试官
渔家傲·寄仲高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湖上急雨
雨
临安春雨初霁
父德子贤·家祭无忘告乃翁
冬夜读书示子聿
示子孙(二首)
示儿
送子龙赴吉州掾
示子遹
灌园
少携一剑行天下,晚落空村学灌园。
交旧凋零身老病,轮囷肝胆与谁论①?
[注释]
① 轮囷(qūn逡):树根盘曲的样子,这里有郁结的意思。
[点评]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是诗人笔下最动情的主题。
这首灌园诗,写于淳熙八年(1181)陆游罢官回家时。短短四句,通过强烈鲜明的形象对比,表达了诗人“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郁闷和悲慨。
“少携一剑”是陆游年轻时的自我写照。陆游早年攻读兵书,志在用世。中年从军南郑“自期谈笑扫胡尘”(《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北望中原豪气如山,是一个胸怀经纶天下、北定中原大志的豪杰之士。而谁又想到豪杰功业未成,到头来流落荒村“却从邻父学春耕”(《小园》),与田父野老一样以灌园度日!诗人这样说,倒不是看不起农村劳动和农民生活,关键是陆游志不在此,怀抱不同。诗人早就立下“上马击狂胡”的雄心壮志,他的人生理想是效力北伐、敢为国殇。而今事与愿违,投老荒村,学习灌园务农,恰似当年的辛稼轩“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一腔爱国热情,都被和戎投降政策所断送。“收身死向农桑社,何止明明两世人!”(《追忆征西幕中旧事》)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人生悲剧,是南宋社会的悲剧,在当时就很有典型意义。
“携剑”与“灌园”,本是两种不同气质、不同方向的人生目标和生存方式。两者志趣不同,追求各异,是一对不能相提并论的矛盾。而现实却让它们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并且这对矛盾又交织于“交旧凋零身老病”的典型环境之中,使这个形象的写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①,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④。
[注释]
①楼船:战船。瓜洲渡:在今江苏邗江瓜洲镇,位于长江北岸,与镇江隔江相对。
②大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宋金西北以此为界,是边防重地。
③塞上长城:南朝刘宋卫国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万里长城”,陆游在此自比。
② 伯仲:兄弟,此有比肩并称的意思。
[点评]
这首被清人推为陆游七律压卷之作的名篇,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诗人在野时。陆游自江西抚州任上被黜落免官后,一直在故乡山阴闲居,至此已进入第六个年头。由于长期的投闲置散,致使诗人内心非常压抑苦闷。北伐夙愿未了,志士收身农桑,忧愤郁积心头,日深难平。许多感触都猬集交织在一起,融成一股蓄势欲喷的地火,在诗人心头激荡。这股潜流蓄势既久感慨又深,终于在一个料峭的早春,不失时机地从诗人笔底喷薄而出。短短五十六个字,道尽陆游一生之忧愤感慨。
诗的前三联出笔如椽,概言一生作为遭际。首联畅抒少年豪气:早岁如初生之犊,北望中原豪气冲天,志欲灭胡,哪里知道行路艰难、世事艰险!孟子说“志者气之帅,气者志之充”,气是志在行动事业上的表现。在爱国之志的驱动下,诗人中年积极投身北伐,其壮举令人刮目相看。“楼船”句渲染诗人任镇江通判时,瓜洲一带遭遇的北伐气氛,“铁马”句则回忆南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这两句紧承“如山”,写中年事业,取象壮浪,气势雄健,境界开阔,充满激情,可看作他终生心期的事业写照。颈联转写眼前感慨:诗人曾以捍卫国家、扬威边地的名将檀道济自期,现在看来这种理想已经落空;而镜中自看,两鬓斑白,一事无成。这一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空”、“已”两字下得沉痛、悲怆,是“愤”之所由,“愤”之所结,“愤”之所在。由此切入,再深入体会陆游用典,我们还可以联系到典故外隐含的事实:刘宋名将檀道济功大德高,最后被宋文帝所杀。临刑前,檀道济愤怒地痛斥“乃坏汝万里长城”!自坏长城,历来是爱国志士最痛心、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而南宋在对金问题的处理上,自坏长城的做法岂止一二?且不说岳飞横遭杀戮、宗泽被排斥致死、王炎东召后遭诬被贬,就是陆游自己也因“力说张浚用兵”而屡遭投降派无情打击,并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罪名弹劾、排挤出朝,黜落归乡。《灌园》一诗简直可以作为这联诗的注解:英雄失志投闲的寂寞与愤世之情尽在其中。如果是一般人书愤,可能会就此打住,徒“愤”而已。陆游书愤的可贵在于“愤”而不哀,愤中反而能骤然发力,充分显示出笔底功夫。“出师”一联,既是设问又是自许,通过对诸葛亮力行北伐、鞠躬尽瘁精神的礼赞,讽刺鞭挞南宋的投降政策。至此,诗人个人雄略未得施展的积愤,对当时无人主持北伐、国威不振的忧愤,两种感情在末句会合,使诗人所书之“愤”具有更深刻的时代精神和广泛的社会意义。结句大气包举,饶有兴会,“绝无鼓衰力竭之态”(《瓯北诗话》),不愧是大家手笔。
这首七言律诗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包容性大,概括性强,是陆游所有以《书愤》为题的七律中最富有个性的一首。诗作的认识价值已不须赘言,诗的艺术价值也令人瞩目。观其整体,固然高妙,即使于一联一句求之,也不乏惊人之处。如“中原北望气如山”写生形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的用典对仗,意象镕铸以及这联景语在整首抒情诗中精心构筑,都是令人拍案称绝的。故清人纪昀(晓岚)指出:“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